分类: 评论

咖啡卖到蒋经国旧居!谁允许的?

中国广播网在11月16日报道称,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在杭州蒋经国故居内正式开业,引起不少网民和媒体的关注。据了解,杭州蒋经国故居是西式砖木别墅,由主副两幢楼组成,落成于20世纪30年代,紧临杭州西湖。其主楼现成为麦当劳一家门店,而副楼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出了星巴克。      又有咖啡又有快餐,“洋”气十足的蒋经国故居也算齐活儿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点小洁癖的,文艺与商业从来就难以 “混搭”起来。因此,但凡文化单位坐落了一两处商业项目,总难免被灰头土脸嘲弄一番。加上一些文保单位“卖身”成潮流,手脚不干净,查究起来,失了底气。最著名的当数故宫里的星巴克,亵渎不亵渎不说,终究没能扛得住“七年 […]

咖啡+理发店:跨界创新勃发的商业机遇

今年22岁的Andrew Livingston是布鲁克林一家男装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每隔两个星期,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就会去喝点什么,不是一杯苦啤,便是一杯Espresso。在那里,他总能找到一些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他去的就是Blind Barber理发店在威廉斯堡的店面,那里45美元的理发服务配有10款酒水饮品,包括4种不同的桶装啤酒,和几款在理发店旁一家通风的咖啡店里用蓝樽咖啡调制的卡布奇诺。Livingston坐在店内四把高级沙龙椅中的一把椅子上,一边选择饮品下单,一边等着理发。 “这是个不错的地方,很有吸引力,”他说。“尤其是在纽约这样的城市里,对男性而言,能有个那样的环境让你释放压 […]

世界都已经第三波咖啡浪潮了!我们在哪里玩?

所谓第三波咖啡浪潮,即像品酒一般来看待咖啡,将咖啡的质地细分至产区、庄园、纬度、海拔、处理方式等,并且讲究地域性的差异,以浅中焙的方式诠释精品豆。红透半边的蓝瓶咖啡(Blue Bottle)即被认为是美国第三波咖啡运动的代表。 如今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卡布奇诺和美式咖啡的差别,但能够说出爱乐压、手冲壶、V-60、冰滴等区别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是不同的咖啡制作手法,常常可以在独立精品咖啡店见到,正是这些独立精品咖啡店推动了第三波咖啡浪潮。 第三波咖啡浪潮 据美国网站QUARTZ 报导,第一波咖啡浪潮出现于 20世纪初,速溶咖啡的发明和崛起将咖啡作为消费品推向了大众市场。二战以后,意大利的蒸气加 […]

特种咖啡饮品之王卡布奇诺正遭遇一场身份危机

如果你今天早上喝的那杯卡布奇诺,其实不是卡布奇诺,那可怎么办?太可怕了。而更吓人的是:如果你的小白咖啡(flat white)才是地道卡布奇诺呢? 曾几何时,卡布奇诺是很容易鉴别的。一份浓缩咖啡,加上热牛奶,最上面盖一层蛋白霜似的奶泡。然而,这个曾经的特种咖啡饮品之王,如今正遭遇一场身份危机。 卡布奇诺到底是什么,即使在专家中间也存在不小的争议,在行的都把重点放在咖啡的大小上,认为这是区分彼此的特征。 “在美国,卡布奇诺有小杯、中杯、大杯,这其实是生造出来的,”美食和咖啡作家Oliver Strand说。“卡布奇诺基本上就是一种4盎司的饮品。” 在纽约等地开有咖啡馆的咖啡烘焙公司La Colo […]

对于咖啡农而言,一杯咖啡应该值多少钱?

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郊外的咖啡种植园里,采摘工正穿梭其间,将咖啡豆摘到挂在胸前的叫做“卡胡埃拉”的采集筐里。 在中美洲这个世界咖啡主产区,“卡胡埃拉”既是咖啡筐,也是记工单位,等量于15公斤,摘一“卡胡埃拉”的工钱是2美元。 虽然这还不够在圣何塞的星巴克里买一杯最便宜的咖啡,但已是中美洲最高的出价。每年收获季,邻国尼加拉瓜都有大批劳工来到哥斯达黎加,专门从事咖啡采摘。在他们的故乡,2美元差不多是一天的收入。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在我们惯常的认知中,咖啡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巴尔扎克一生喝下5万杯咖啡,完成了旷世巨著《人间喜剧》,“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 […]

喝咖啡时 能不放糖就别放了

白的。粉的。蓝的。黄的。 走进随便一家餐馆,凭着桌子上甜味剂包装的颜色,你可以立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糖。糖精。阿斯巴甜。蔗糖素。 从中挑选哪一种倒进咖啡杯或茶杯?有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玩轮盘赌。各种关于甜味剂安全性或不安全性的说法令人迷惑,而且互相矛盾。 比如说,Alissa Kaplan Michaels就从来不选粉色。她仍认为糖精可能致癌。20世纪70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试图禁止使用糖精,因为家鼠在大量摄入该种化学物质后患上了膀胱癌。 但美国国会决定暂缓该项禁令,因此,粉红色包装的纤而乐牌代糖仍留在餐厅的桌子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1991年撤回了该项禁令申请,2000年,当研究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