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就国际事务而言,英国和美国的角色一直都是狼与狈的关系,我们姑且称之为兄弟邦谊。 私底下,英国人说美国人太粗鲁、无礼!美国人却说英国人太傲慢、目中无人! 但是就咖啡而言,这两个国家却又是大异其趣! 咖啡之于英国人是休闲、怡情养性的饮料,悠闲、不赶时间的象征。 咖啡对美国人来讲,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概念差不多,繁忙间,一口饮料,接下来又是一堆忙不完的事物! 咖啡对英国人而言是不酸的,是必须和奶混在一堆的。在英国,对于咖啡的酸并没有太多的描述,虽然在介绍咖啡的句子中,也会有酸的介绍,但是大多只是一语带过,并不会有深入的解说,英国人注重的是咖啡的醇度、质量。 甘、酸、香、醇、苦,是美国人追求的咖啡应 […]
“妳怎么不去考一张证照?” 一个Full House的朋友,也许几经挣扎,最后按耐不住才这么问我。 “考什么证照?”我问他。 他说“像是杯测师、吧台师,或是烘焙师的,什么都好,反正挂张证照,给人专业的感觉。” “我又不烘焙,考什么烘焙师。” “那么就去考杯测师吧!”这可能就是他的结论。 “别傻了,我考不取的,别浪费钱财了。” “怎么可能?妳开咖啡厅都十七年了,怎么可能考不上?” 我想了想,问他“你真的认为墙上挂着证照就叫专业?” “你不觉得墙上挂满证照很唬人吗?” “哈哈,我不唬人,懂多少说多少,口沫横飞不是我的专长。”考虑了一下,我说“为什么考不上你知道吗?” “妳经验这么多,我不认为妳不会 […]
只有两个指导原则:其一,就是要有利于企业和股份持有人的最佳长期利益;其二,就是确保前一条原则得到正确执行。 ——罗伯特·D·海斯 我凭直觉看人的能力,远超过大多数经理人。不论聘任一个关键岗位的主管,还是寻找投资银行家或评估某个合作伙伴,我都像寻找配偶似的注重同样的品质:尊严与激情。对我来说,这跟经验和能力同等重要。我想自己的工作搭档应该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会只把自己的价值准则留给家人,而同样也会将其带入职场生涯,他们和我有着共同的原则。如果我看出有什么不合意之处,或是在价值观上有些看不透,我宁愿继续观望。 价值观的价值 当星巴克终于决定上市时,我们本来可以雇用国内任何一家投资银行。不少顶级的全国 […]
人们总喜欢用浓醇、甘甜形容一杯咖啡的美,然而,何谓浓?何谓醇?其中的差别在哪儿呢? 咖啡含有胶质,胶质的感觉可以在川七、秋葵、皇宫菜、过猫等等蔬菜或者芦荟里找得到,那种黏黏稠稠滑滑的东西就是胶质。咖啡能否有厚度以及醇度表现关键都在胶质,胶质越浓郁,也就越能感受浓、醇、饱满、厚实、滑润种种的表现。 含在口中的咖啡胶质表现得好,滑润和黏稠度越佳,饮者也就越能了解与体会“浓”的意思和“浓”的表现。含在嘴里的咖啡有如含着一口奶泡般有张力有弹性,又宛如嘴里那口被含着的液体是油脂,滑溜且润口。 浓和醇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只是等级不一样。浓是口腔的感觉,口腔的黏稠感就是胶质存在的证明,那就是浓;咖啡汁液吞下后 […]
似乎是共识吧,多数烘焙咖啡的人都会认为,咖啡豆只要是深烘焙就一定是焦炭味,入口会有焦苦味也是理所当然。诸不知,深烘焙的咖啡豆虽然豆表会出现油脂,奶香表现的也比较清楚,能够做到深焙且不会有刺鼻的焦炭烘焙味才叫做烘焙,才是真技术、真功夫。 咖啡豆故意做深烘焙又能不残留焦味、炭味、苦、涩、燥在咖啡豆上是技术;掌控不好或不小心烘深了,那叫学艺不精。 台湾的烘焙市场近几年来兴起精品风,越来越多的专职烘焙除了商业豆外,也开始烘起了产区、庄园的高海拔豆,更多的是咖啡专卖店自家烘焙自烘自销,放眼看去咖啡店里林立烘焙机,大机器、小机器,不再只是噱头,恐怕已经蔚为风气,这股气流逐渐弥漫,日后也将成为专业与否的表征 […]
我们经常会在咖啡里喝到涩味,“涩”绝对是咖啡里不应该有的味道。 涩分四种:青涩、干涩、生涩和燥涩。 青涩 强摘的瓜不甜,强采的果实会青涩。天底下不论什么类别的水果,如果不到瓜熟蒂落的熟透度即强行采收,果实的酸,直接且尖锐,甜度不佳,香气不足,最麻烦的是果实的涩感明显。还没成熟的涩是谓青涩。 青涩的咖啡豆会在商业豆里较常见,因为商业豆的种植高度通常都在中低海拔,且生产的量也比较大,所以多以机器采收,机器不会分辨青或熟,一趟机器过去,不分青红皂白通通收割,而且商业豆也都没在筛选豆子,所以商业豆经常会喝到不成熟的味道,只是能喝的出来的人不多。高海拔的咖啡豆,没有办法用机器采收,多以人工手采,所以就不 […]
咖啡豆烘焙过程若无大碍,烘焙好的咖啡豆分装在铝箔袋内约经过三、五天后二氧化碳就会慢慢释出,咖啡的风味随后也会逐渐崭露,此时属于咖啡豆的香气、变化和层次感就能日渐丰肴。 烘焙好的咖啡豆虽然已经是熟豆,但是它依然活跃,依然不断的在发酵,不停地有变化。咖啡豆从排出二氧化碳,接着逐渐释出豆子风味,到停止发酵后风味趋平,期间平均约莫三个月(视烘焙技巧而定),甚至还能撑到六个月之久的。 不过放置时间越到尾段,风味会越变越弱,最后喝起来就会像个徒具形体,却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的躯壳一样,虽然喝起来还是咖啡,但是却喝不出咖啡应有的活泼表现与变换;但是,只要烘焙过程没有出现大问题,即便咖啡豆因为存放过久已 […]
偶而,抽个空到各地的Coffee Shop观摩、学习,看看人家都怎么处理咖啡,听听别人如何赋予咖啡生命;当然,观摩学习的对象先决条件必须是自家烘焙,且烘的必须是精品或产区的庄园豆。 自接触咖啡那一刻起,至今也历经了十六个寒暑之久,对于哪一洲、哪一国、哪一处产区的豆子该是什么烘焙、有什么特质或风味,虽不敢大言一清二楚,倒也略懂一二,只要敢不惜成本、肯花时间及用心学习,任何人都有可能学有所得,我并无过人之处。 我一再强调,咖啡并非台湾文化,全球的咖啡业并不存在达人或专业之类的能人,生豆是、烘焙是、萃取当然也不例外,在缺乏专业人士教导的情况下,所有攸关台湾咖啡的行业有的只能说是个人经验,不能称之为专 […]
“物种”不等于“品种” 大家上过自然课就应该记得,以最传统生物学上的定义,物种是指一群可相互交配生殖,或具此潜力之天然族群所组成的群体,且与其他群体间具有生殖上的隔离,或是大家也该记得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层级。而我们喝的咖啡其实不是同一物种,而是属于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属Coffea下的几十(有人说是上百种)的不同物种。因为咖啡的原生地在埃塞俄比亚一带,那边散落了上百种的咖啡野生品种,只是大多数都不具商业价值,所以我们现在消费的大多数咖啡,是商业种植而来的,而且主要来自三个种: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罗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赖比瑞亚 […]
发酵作用 咖啡探索之旅虽然充满了波折,但也十分有趣。 顺着这条咖啡探索之路前行,我们看到了咖啡种子、咖啡果实、生咖啡豆、烘焙咖啡豆的形成,并且最后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杯煮好的咖啡,我们有幸看到了在整条咖啡价值链中,所有参与者们在每一个阶段付出的努力。每个阶段都是紧密相关的,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来为顾客提供质量越来越好的咖啡。 咖啡的品质通常是通过评价生咖啡豆以及煮好的咖啡质量来决定的。所有的风味前体物都被锁在了生咖啡豆中,所以,这些生咖啡豆的品质与最后煮熟的咖啡质量紧密相关。 但是生产商在考虑改善咖啡质量的时候,不能忽视采摘后加工过程的重要作用。采摘后加工的主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