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开家让喝咖啡的人感觉浪漫的咖啡馆是必要的 若为自己就成浪费了

每回不经意在巷弄间发现小小的咖啡店,我总会不自觉地想一探究竟。 推开门,扑鼻而来的咖啡香气、清淡典雅的布置、居家闲适的风格,正好是我喜欢的咖啡店氛围。掏出随身速写工具和纸笔,在等餐的空档就能捕捉到几许店家的景致;不论是盆栽或摆设小物、播放的音乐、桌椅和空间的色彩——这些点滴都反映出咖啡小店的用心与风格! 一开始到咖啡小店,其实并非为了“喝咖啡”;而是这几年间,咖啡小店几乎成了我在家庭和工作之外,另一个独自面对自我的“心灵空间”!喝一杯香浓的热咖啡,点一两样甜点,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喝个下午茶,就能享受到边阅读或边画速写的乐趣。静谧的时间中,我被咖啡小店的浪漫气息包围,有时饮食完毕、速写也画好了,我 […]

阿爸在田里开了一间“老人咖啡馆”

阿爸在田里开了一间“老人咖啡馆”,生意日益兴隆呢! 当了大半辈子火车司机的老爸,从铁路局退休后,转换人生跑道,在阿公留下来的一分半田地上,从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工作,庄稼生活过得挺写意的。 为了在耕作之余有个休憩的地方,阿爸在田边搭了一座丝瓜棚,并在棚下摆了一张圆形桌、一只藤椅、一套茶具和一罐茶叶,让自己在空闲时可以喘口气、喝喝茶。没想到过没多久,左邻右舍从事农耕的叔伯闻风而来,于是,小圆桌换成了大圆桌,椅子从一张增加到八、九张,俨然成为一间小茶馆,好不热闹。 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多年,直到去年底,观念新潮的阿爸看到“整个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馆”的广告,觉得不该输给年轻人,喝茶喝了好多年,好 […]

沈嘉禄:喝茶,还是咖啡

又到喝茶的时候了。夕阳的余晖涂抹在南窗的边框上,屋子里涌起一股滋润的暖意,对面人家的阳台上,老太太在收拾晾晒的衣服,飞倦了的鸟儿栖息在电线上,放学回家的学生骑着自行车歪歪斜斜地拐进新村,一只黄狗突然从大楼里窜出去,蹭着半截树桩撒了一泡尿,然后放肆地大吠几声。 太太问:“泡什么?” “叶叶香。” 每当我写完一篇文章,不管是长是短,都要泡上一壶茶犒劳自己。我没有别的嗜好,不沾烟酒,也不会跳舞,以前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现在我明白了,应该划出一点钱来买几罐好茶,在这样的时分泡上一壶。 你来吗?我的朋友。 过去我喝咖啡,因为巴尔扎克常喝咖啡。通常在晚上,在打开台灯之前,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然后一 […]

张楷模:咖啡馆的老人

仅巴黎市的中国餐馆,就多达3000家,这只是东方外来“吃文化”的“入侵”。而作为法兰西“喝文化”的产物的咖啡馆,在巴黎究竟有多少家,恐怕多得谁也说不清。 可以说,咖啡馆是各个时代聚集在巴黎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灵感的摇篮。 咖啡使精力过剩的巴尔扎克越发神采飞扬,昼夜伏案去编排那惊心动魄的《人间喜剧》…… 地处克利希林荫道入口附近的巴蒂克诺勒咖啡馆,则是当年印象主义画派向古典画派发动进攻的大本营。库尔贝、马奈、雷诺阿,修拉等大师们,每周必在这儿聚会两次,秣马厉兵…… 拉丁区的花神咖啡馆,成了著名作家们的荟萃之地……存在主义的鼻祖萨特,常在圣日耳曼附近的“两个烟蒂咖啡馆”会客……烟雾缭绕,唇枪 […]

空中飘浮的鱼与一间咖啡馆的偶遇

住家附近的马路边,最近新开了一家美式风格的咖啡馆,L型的门面一边邻近宽敞的马路,一边挨着公园空地的红砖道,这条道上有一幅美丽的风景:就是配图里那充满热带风情的“鱼”景观。 每每从公园穿越经过,看着青翠高耸的椰子树、与三条大中小排列的白色鱼体造景,顿时觉得咖啡馆变得浪漫也更有气质了。其实,这“美丽造景”应该是咖啡馆始料未及的“意外邂逅”,不但得来全不费工夫,还配合得如此巧妙,彷佛这空中飘浮的鱼,原本就在这里等待着一间咖啡馆。 这咖啡馆开在一栋占地广阔、建筑外观非常气魄雄伟的社区大楼一楼,我从来没进去过,只是发现因为有了这间咖啡馆以后,不论黑夜或白天经过这里,原本让路人“视而不见”的鱼景观,忽然变 […]

舒婷:婚姻美咖啡

如果要给现代家庭中的婚姻、爱情和性打个比方,或许可以把它比喻成符合中国人习惯的一杯咖啡,通常它需要咖啡粉、糖和牛奶。 我们祖辈中有些奉父母之命遵媒妁之言,头盖下摸彩的包办婚姻,运气好的话,先结婚后恋爱的事时有发生,牛奶自然顺理成章。最惨的是连糖和牛奶都加不进去,因而是一杯又苦又涩的黑咖啡。既不能解渴,又不能果腹,还导致失眠。 到了我们这一代,满脑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理想主义教育,糖因此至关重要,有些痴心情种居然靠它过了一生,就像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但在世人眼里,它既然不能成为完整的家庭,便不是正宗咖啡。这块糖又干又硬,哽在嗓眼,得不到溶解的机会。 漫长禁锢的中国社会里,性 […]

理查德·斯梯尔:咖啡馆的大亨

一个人要是不适应男人们热热闹闹的相聚,或是三五成群的妇女们,那么非常自然地,他就会喜欢我们在咖啡馆里发现的那种谈话。像我这样性情的人在咖啡馆里如鱼得水:因为要是无法谈话,他依然能够既为伙伴们所接受,又自得其乐,甘于只当听众。 当你和一个男人开始交谈的时候,你应当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是不是十分有意听你谈,或者你会不会听他谈,这个秘密只有少数人知道,但在为人处世方面用处不大。听人谈是比较普遍的渴望,我认识一些极其精明的奉承者,他们对给予自己小恩小惠的那些人从来没有半句好话,但是善于注意和他们谈话的人所吐露的一言半语。 我们非常好奇,总是留神大人物及其门客的品行;但是相同的嗜好和兴趣也驱使着较低层 […]

尤今:异乡咖啡缘

在怡保,有一种咖啡,称作“白咖啡”。    它色黑如墨,味道浓得香得你喝过以后死死地记得它那怪异的名字。叫它“白咖啡”,只因那质地上好的咖啡豆在研磨成粉以前,是用牛油炒过的。    从小便在家乡喝惯了咖啡,长大以后,喝咖啡便成了习惯里一种甩不掉的瘾。    在外旅行时,找咖啡喝,是每日一项不成文的“例常活动”。    在西欧各国里,咖啡店通常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别。 第一类是“专业化”的咖啡;长长的柜台上,一瓶又一瓶的全是尚未研磨的咖啡豆,待“咖啡友”选定了要喝的“咖啡品种”,才当场研磨冲泡。我很少光顾这一类咖啡店,理由是不论在用费上或是时间上,都不符合“经济”的大原则。 第二类咖啡店是供行人歇脚 […]

张洪:咖啡与茶

90年初,我在一家外国公司打工,每天泡在茶和咖啡里,靠这些与水混合的东西来驱赶昏昏睡意和疲劳。常常拿着两样杯子去洗,久而久之竟生出了些感想。    每次冲咖啡,随着热水落入杯底,立刻便能看到奋身而起的深浓色溶液。水与咖啡的交融几乎无需时间。再加上糖和伴侣,一杯香浓美味的咖啡便备好了。咖啡、糖和伴侣以及将它们溶在一起的水看起来浑然天成,彼此无法分开。它是一次性的,仅此一杯。喝完咖啡的杯子无需费力就能冲洗得干干净净。茶则不同。茶与水永远无法相溶。茶叶最初漂在上面,吃透了水才一叶一叶落下。茶的真正滋味在第二杯以后。茶有点孤芳自赏,不需要伴侣,但却禁得住一冲再冲。茶叶沉在杯底,只将水改变颜色,却永远不 […]

冯骥才:咖啡香飘三百年

欧洲人都喝咖啡,但知道自己这习惯始自何时,惟有奥地利。相传是入侵奥地利的土耳其军队战败撤退时,扔下了两袋子咖啡,维也纳人尝一尝,味道挺好,于是咖啡便在奥地利流行开来。据说这是1687年的事。    三百年来,奥地利人不单一日三餐,饭后必饮一杯咖啡,平时也把咖啡当做饮料,就像中国人喝茶。中国人有茶馆,奥地利人便有咖啡馆。这以大城市最多,街头巷尾,只要咖啡香味飘来,寻这香味一找便是一家咖啡店了。    这些咖啡店是最特殊的一种店铺。置于一两间小屋,皆为一楼,不尚装修,只是一些小桌小椅而已,桌上甚至连瓶花也没有。但惟一不能缺少的是一些报夹,都是当日报纸。然而这是奥地利人最喜欢的地方。闲时进来一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