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每天,我都几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取决于他人的劳动,无论逝者还是生者,我须尽一切努力以使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所得。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正如星巴克并非我所开创,浓缩咖啡和重烘焙咖啡也并非星巴克移植到美国来的。我们都只是一个伟大传统的继承者。在欧洲,同样也在美国,咖啡和咖啡屋成为社会生活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已经有几个世纪了。在威尼斯、巴黎和柏林,咖啡馆是和政治风潮、文学运动以及知识分子的辩论联系在一起的。 星巴克之所以能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是因为它继承了这种传统,它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了能量,因而与更遥远的过去发生了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它不仅仅意味着一家人气很旺的公司,或是20世纪9 […]
好在我抢先买了新喀里多尼亚500克,想不到公司换了网页,价格也翻了,我的妈呀,换了网面的新喀里多尼亚排价贵到爆,250g的熟豆竟然要价175英镑,他们想卖谁呀?! 我和我们家姐姐一起买了两杯,我们就先煮一杯分着喝,目的一,是想抓这支豆子的温度,目的二,是想先尝尝这支豆子的表现,到底值不值一杯800元新台币(这可是成本价喔)。 新喀里多尼亚豆型不大,豆子扁扁的,很像瓜子,豆子稍显长型,很扎实,摸了18年豆子,没见过这种形状的豆子。 我们家姐姐半杯,我和我们家老爷半杯(其实我只给他喝五、六口,谁叫他不付钱。)这杯咖啡入口非常、非常轻,口腔不留余味。它不像咖啡,倒像是茶,很雅致、很柔美的高山 […]
咖啡烘豆师花大量时间杯测,杯测是行业术语,指以评价为目的品选咖啡。杯测使我们能够评估从生豆商或者种植农获得的样本,并选择想要的。这也是我们确定哪个品种的咖啡豆适合什么烘焙度的方法。另外,它使我们能对多批次烘焙的咖啡豆进行质量监控。 重复练习,包括嗅闻、呷、大口啜吸。杯测是一种仪式,构建我们的每日。我们中的好几个人凑在一起在上午至少杯测一次,当日晚些时候再杯测1~2次。杯测一段时间后,你便发展出对咖啡样品之间差异的敏感度,即便是相同的咖啡批次和烘焙方式,烘焙日期不同,或烘豆师不同这样微小的差异,也能察觉出来。 在咖啡史上曾经有段时间,杯测与大宗购买前检查该咖啡是否存在缺陷相关。成麻袋的咖啡豆有没 […]
自家烘豆的其中一种基本方法是:在烤炉里的带孔烤盘放上生豆,烘之。你可以购买复杂的烘豆用具与机器,但进行重大投资前,不妨先试试看此妙招。其结果是相当质朴的,当然你也不会这样来烘焙昂贵的巴拿马瑰夏咖啡豆。然而这权宜之计也是一项赋权过程,可以为你节省不少。sweetmarias.com销售生豆与烘焙设备,网站上选择多多。他们还提供在线资源图书馆,并恰当地称之为“虚拟咖啡大学”,内有关于自家烘豆的丰富细节(他们位于奥克兰,在当地有极大影响力)。 全程一定要记笔记,这样你可以用同一方法重复,烘出喜欢的风味。请记住,当你沿用此方法时,咖啡豆的不均匀烘焙是正常的。但各种不同的烘焙度将带来风味复杂性增加的回报 […]
日本的咖啡文化是世界上最完善高雅的咖啡文化之一,对蓝瓶子咖啡馆的种种做法有重大影响。 日本有手工滤泡咖啡的悠久传统,特别是虹吸式咖啡与手冲咖啡。这个国家的咖啡史始于19世纪中期,也就是日本江户时代晚期。那时,日本与所有西方人的联系均被禁止,荷兰人除外。此外,在所有日本人中,只有商人和妓女能与荷兰人会见,并且只能在日本长崎见面。荷兰人将他们的殖民地—爪哇岛上出产的咖啡引入日本;在江户时代和平的环境下,对手工艺的热爱在日本生根,并融入了围绕咖啡的新生文化。 明治时期(1869年~1912年),日本步入快速工业化进程,咖啡在日本社会得到更显著的重视。那时日本的领土主权被西方世界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所威胁 […]
此前提过,口味是主观的。不同人偏爱不一样的咖啡,这不仅可能,而是很有可能。理性的人对很多东西持有不同意见,其中也包括咖啡。但我要明确指出:胶囊咖啡不但糟糕,而且错误—“糟糕”指胶囊咖啡机不可能产出一杯好喝的饮品,“错误”指它愚弄人们去买一件披着手工作品外衣的工业制成品—而且其中有将近70%的浪费。 让我们先看看胶囊咖啡的烘焙过程。好的烘焙商会告诉你包装里的咖啡豆种。如果是拼配,他们会告诉你成分构成;而如果是单品咖啡,他们则会介绍很多产出国之外的细节。好的烘焙商还会告诉你咖啡豆在何地烘焙,包装上标有烘焙日期而非赏味期限。胶囊咖啡上找不到任何以上细节。某些粉饼有产出国信息,但很少见。你不会知道咖啡 […]
店里的常客拿了一包豆子给我,包装袋上什么都没有写,一包豆子大约是半磅装。我问客人“这什么豆子?” 客人说“不知道,朋友拿给我的,什么都没有说。”我在想,他是不是想考我,看我能不能从豆子看出端倪,可是这又不像他的个性,他是个极爱现的人,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不太像是会掩盖那种型的。 我打开袋口,闻了闻袋内,然后把豆子倒在手上,豆型有一点零碎,豆子并没有筛选过,再仔细看,里面有罗伯斯达。我告诉客人“这是台湾烘焙的努瓦克麝香猫咖啡。” 客人偏着头迟疑了一下“妳怎么知道?” “这豆子烘焙不深,有曼特宁的味道,除了曼特宁之外,还有麝香猫咖啡的味道。” 客人问“麝香猫是什么味道?”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
从能记事时起,我便对咖啡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对咖啡的兴趣如种子般在我四五岁时种下,那时我父母让我用开罐器打开他们的MJB绿罐咖啡。我像个成年人那样,用工具(危险的!)撬开咖啡罐子,当开罐器切入金属罐顶部,香气嘶嘶地从真空密封罐里冲出来,那喷薄而出的香味,简直妙不可言。我恳求父母让我尝一口,但遭到了拒绝。 我父母赋予咖啡的意义可谓经过深思熟虑,拒绝质疑,具有极强的误导性。我们住在洪堡县的菲尔德布鲁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小镇上。我父亲为加州公平委员会(平税局)工作,我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他们有一个康宁牌插电式咖啡滴滤壶,壶上带着经典的浅蓝色矢车菊图案。他们头天晚上把咖啡粉放进壶里,用我父亲在五金 […]
出版于1997年的入门咖啡书Coffee basics – a quick and easy guide(Kevin Knox, John Wiley & Sons Publishings)对于巴拿马咖啡有如此描述﹕“它极其量似哥斯达黎加三河区(Tres Rios)所出产的咖啡﹕平衡、味淡,只适宜作早上提神”。若作者今天将书再版,这寥寥数字定必会被重写。在这十六年间,巴拿马已由一个种植咖啡作内销的国度,变成了国际业界趋之若鹜的传奇。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南端,与哥伦比亚接壤。若问朋辈对此国印象,多半会答“运河”。位置于南北美大陆的地峡(isthmus),自十六世纪(哥伦布年代)起已甚具战略 […]
大陆来的学生?可以说是学生吗? 三个女生一进门,听她们口音就是大陆腔,北京腔,咬字清楚,翘舌的厉害。 我说“妳们来自大陆!” “是呀!” “妳们自由行?” “对呀,现在团体已经不给走了,自由行也要申请很久,我们预计去年就来,没料就到现在了。” 我问她们预计来几天,她们说大约七天,今天已经第四天,绕到花莲去,就要回北京了。 “老板,您知道吗,你们这家咖啡厅可是重点经营。” “重点经营?何意呀?” “咱们是特意来宜兰喝妳们的咖啡的。” “嗄?” “我们要来台湾,朋友就特叮咛,说我们这么爱喝咖啡的人,一定得到宜兰的Full House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