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华尔街日报:你喝咖啡已经上瘾了吗?

随着南瓜拿铁大行其道,许多美国人可能发现自己排队买咖啡的频率高于以往。来杯咖啡无疑能在繁忙的早晨帮助自己集中精力,但却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最新的一期《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咖啡因摄入失调”已成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状况,而且,咖啡因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得最多的药物。 对咖啡上瘾都有什么表现?如何才能戒掉这个习惯?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专门研究上瘾问题的心理学教授Laura Juliano对此进行了解答。 ▌咖啡因如何让人上瘾? 当你摄入咖啡因时,它 […]

咖啡爱好者说:我养了咖啡22年 像是养孩子

我是李晓宇,75年的。95年有那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专门做咖啡烘焙的工作室,歪打正着,在我之前还没有中国人做这个,所以莫名其妙的把这个“中国咖啡烘焙第一人”的帽子扣我脑袋上。当时脑子里的概念是,挣的不多,但比做奶粉有意思,因为我最早做奶粉。其实也没有什么必须要爱什么,就是在那个年龄愿意接受一些挑战,特别是我们那时没有一些挑战性的信息,你在国营工厂每天聊的除了男女关系就是土豆多少钱一斤。 天津海关进口的第一台咖啡炉子是我参与帮忙进口,那时候很年轻19岁,我们在报关单写“咖啡烘焙机”,但海关翻了很多说明书之后,给它的中文标识写的是“电动煤气加热开心果炒制机”。因为他在那个说明书上看到写着开心果,觉 […]

陈丹燕:巴斯克的无名咖啡馆

我从马德里一路北上,去西班牙苍翠多雨的北方海岸线旅行。 公路上的光景日益地斑驳和阴沉下来,乡村带有美丽鸟巢的天主教堂也一座比一座老旧,有些干脆破旧得只剩下一面完整的墙。穿着黑衣的老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头上戴着海明威也戴的黑色贝雷帽,这才知道这是当时参加西班牙内战时,海明威从巴斯克学去的装束。 渐渐地,能看见一些荒凉而寂静的海湾,紧紧靠在蓝色大海边上。这一地区说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叫巴斯克语。据说这里是整个西班牙最古老的地区。 渐渐地,就开始看见一些匆忙而激越的大字写在路边,那是埃塔在号召巴斯克说巴斯克语的人民从西班牙独立出去。 埃塔(ETA)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独立组织,当时它无法杀掉佛朗 […]

喝意式咖啡一定要用汤匙搅拌 原来是这个道理

“听觉”这是品咖啡的过程中最少用到的感官。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充满扰人声音的嘈杂环境里想作出正确判断,可能很快就导致感官疲劳。噪音本身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而在品咖啡时,显然全副心思都应该集中于杯中的咖啡。 视觉是我们理解世界主要运用的感官,而品咖啡时必然会受到咖啡的外观所影响。在这个阶段我们真正要留意的是咖啡表面的泡沫“克立玛”,因为这层泡沫提供了重要资讯,可以看出冲煮咖啡的技巧有多高明。 泡沫不但是意式浓缩咖啡的特色,也能保存杯中咖啡的香气,避免香气飘散到空气中流失。因此,这层泡沫的作用就像是某种保护层。泡沫的色泽从深褐色到淡棕色不等,甚至还带有泛红色调。而所谓的虎斑,也就是泡沫上的深色条纹, […]

贵族与打工仔:咖啡和朱古力的两种阶层

在17至18世纪,咖啡与朱古力,为欧洲多国人的必饮品。两种饮品的来源,都不是在欧洲,但传到欧洲之后,各国的人,就为这两种饮品重新建立文化涵义。 据学者 Wolfgang Schivelbusch 分析,欧洲兴起饮咖啡前,农人常饮酒,亦常酗酒,当时的饮品,除了水之外几乎都是酒。到咖啡传入欧洲后,清教徒新风渐起,见饮咖啡后即感清醒,即认为这是解酒灵药,故此教士、贵族、诗人作家等人,纷纷写诗撰文,歌颂咖啡,将咖啡说成救世良药,又将酒说成是毒药与魔鬼。醉酒者往往放肆纵欲,而咖啡则是解酒药,所以又有人认为咖啡能抑制性欲,继而增长智慧。 此等说法,当然和现代西方医学不符。17至18世纪的欧洲医学者,往往以 […]

詹宏志:有咖啡的生活

一 那是一个平凡而阴湿昏暗的冬日早上,空气冷冽,行人稀少。在德国曼因斯(Mainz)小镇的教堂旁广场上,太阳突然破云而出,本來暗淡冷清的广场一角刹那间充满了金色的温暖,教堂的尖顶和十字架也图划一般投影在黄澄澄的广场地上。广场边上的咖啡店里穿着制服和围裙的男侍者好像瞬间有了精神,他轻快地走出來,吹着口哨把本來倒放在桌上的棕色椅子一张张拿下摆好,路边的咖啡座立刻有了一种敞臂邀请的诱人姿势,而座位旁本来瑟缩的盆花也在阳光的轻抚下有了灿烂明亮的色彩和表情。 一位两眼惺忪、缩着脖子、抽着烟、无精打采走在路上的少妇,穿着长及脚踝的暗红色大衣,拖着一只有轮子的空菜篮,本来大概是要去买菜的吧?当她看到阳光在广 […]

为什么在咖啡馆工作感觉比较有效率呢?让我们分心的不是噪音,而是制造噪音的人

人们常常嫌办公室的开放空间很吵,容易分心,喜欢拿着电脑到咖啡馆工作,比较能够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咖啡馆也是开放式的,为什么在咖啡馆工作感觉比较有效率呢? 过去的研究显示,工作者在开放式或隔间式办公室遇到的主要问题,都是听到不想听到的噪音。但新研究显示,让我们分心的可能不是噪音本身,而是制造噪音的人。 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办公室背景聊天声,可能反而有助我们进行创意式任务;当然,前提是我们并没有被谈话内容吸引。 理想的创意工作办公环境,并不是完全安静,而是会有一点背景噪音。你或许有办法在吵杂的咖啡馆专心工作,却几乎没办法在吵杂的办公室工作,正是因为如此。 发表于《Journal of Consume […]

咖啡比恋人更了不起

有一回朋友在脸书上问我:“这咖啡味道如何?”我微怔了一下。尽管我多么爱咖啡,却没有太敏锐的舌尖去评估咖啡豆的优劣。是大略听闻所谓的干香气(fragrance):咖啡烘焙后或研磨后的香味、湿香气(aroma):咖啡萃取液的香味、酸味(acidity):酸味与糖分结合以增加咖啡液的甘甜味、醇厚度(body):咖啡液的浓度与重量感、还有余韵(aftertaste),也即是喝下去是否有完美的体现等等。这些大概是一杯精致咖啡必需具备的条件吧?要真正参透,我还是一知半解。 我想,我在乎的,不仅是那股味道而已,我真正爱的,不过是喝咖啡时的心境和领略。咖啡,总散发着一种独特而自信的韵味。这种韵味融合了品味、时 […]

为什么要去咖啡馆?

就像物极必反一样,孤癖症进展到某种程度,就有股想接近人群、感受人的温度的反作用力,但力道不能太大,否则深海鱼自海底骤然被拉出海平面,总不免落得爆出眼珠子的下场。 这时咖啡馆是汲取人气养分的最佳去处,对话在此大量发生,你只需静静坐着,时不时露出若有所思的微笑,让隔壁桌陌生人生活小片段像雨点落在窗前,无聊便打个哈欠低头转战书本,有趣便打开耳朵但不动声色听下去。 你参与了陌生人的一小时,又得以置身事外,无需应和别人得罪自己或反之亦然,空档还可训练推理能力,从模糊的对话中猜测事情来龙去脉,揣测人物关系,有点福尔摩斯猜谜的意趣。 一张桌子的距离,有点近又不会太近,一杯咖啡的时间,喜欢或厌恶就算来得快去得 […]

陈丹燕:柏林西的鲁卡斯咖啡馆

要是我们一起去柏林,我要和你一起去十字军山。那是柏林的一个区,三十年前柏林最时髦的地方。路过一个红砖砌起来的老水塔,路过一家开在半地下室里卖老家具的古董店,一家用竹子装饰的泰国餐馆,还有一个墓碑上长满了常春藤的老墓园,我们这是去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小广场。 小广场的四周,是十字军山地区的特色老公寓,灰色的,大都有四五层楼高,有高大的长窗和高大的木门。里面的房间,会有很高的天花板,天花板上也许还留着从前的装饰:石灰做的细长的玫瑰花、桂树枝和打成蝴蝶结的缎带,扣在天棚的四周。客厅的门,也许还是青年艺术风格的,带着奇异的梦想的气息。只是这一栋栋宽大的公寓房子,现在大都已经修得很舒适,墙面上也很干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