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大航海时代让咖啡、砂糖流通全球 造就资本主义的诞生

西元17世纪期间,延续了16世纪最后期“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哥伦布大交换”,原本膨胀的欧洲经济开始陷入收缩的转换期。又正逢自秘鲁、墨西哥流入的银矿大幅减少,欧洲经济的成长出现停摆。 此时期,欧洲不仅盛行“新大陆”的食材栽培,同时为供应欧洲市场的需求,“新大陆”也出现栽种商品作物的大农场,促使咖啡、砂糖等欧洲人奢求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由于这些殖民地得以栽种多种欧洲难以栽培的作物,众多崭新的食材不断涌入欧洲人的餐桌,仿佛也预告着全球化的来到。 西元17世纪,以贸易为优先的重商主义政策挂帅,欧洲各国竞相扩大交易版图,其中位居绝对优势的则是新兴商业国荷兰。荷兰在荷兰独立战争(西元1568~16 […]

陈丹燕:荒谬的幸福感

这个老巷子,在著名的哈克榭霍夫后面,没有名字,大家都说“那条哈克榭霍夫旁边的”。但是它有名,夏天时候,从早到晚人们络绎不绝地到这里来东张西望,因为它始终很先锋。 巷子尽头的小院落里,总是坐着喝咖啡的人。仰头就能看见深深的蓝天,还有身边古老的房子,静静关着窗子。斑驳陈旧的墙壁上留着岁月之痕,还有一只画上去的天鹅,向裂缝处隐去。在对面的高墙上,有半只用钢铁做的翅膀遥遥相对。 抬头望去,二楼那些密闭的窗子里面,曾是一家1940年私营的小刷子厂,奥拓·韦迪经营的小刷子工场。它就开在大战前柏林的犹太人聚居地,哈克榭霍夫市场附近。 当希特勒宣称有身体缺陷的犹太人不值得活着,他们浪费资源。奥拓·韦迪便开始招 […]

罗琳在大象咖啡馆创作《哈利波特》 人物名字灵感来自墓园

爱丁堡是《哈利波特》的发源地,歌德式建筑的神秘感丰富了小说的感染力。当中最为人熟知的当然是大象咖啡馆(The Elephant House),是哈迷必到景点。 位于小巷中的咖啡屋并不好找,却是罗琳写《哈利波特》第二、三集的地方。英式大红的门面写上“Birthplace of Harry Potter”,内里的布置和食物也维持旧貌,哈迷能原汁原味品尝罗琳吃过的甜品。有罗琳的足迹,也有书迷的墨迹。厕所里写满了感激的话,相信罗琳会相当感动。 罗琳经常到方济会墓园(Greyfriar’s Kirkyard)寻找人物名字的灵感,一个名字与另一个组合起来,就是家传户晓的经典角色。在白森森的残骸 […]

手作:如何沖一杯好咖啡

在云云手工饮料之中,一杯咖啡的滋味,特别依赖冲调者的手艺。影响咖啡质素的变数实在太多,而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决定的唯有咖啡放到多凉多久才喝。偶然尝试自家冲,即使手上咖啡豆和工具齐全,似乎都难以企及咖啡店质素。究竟,如何才能冲出一杯媲美咖啡店的咖啡? 要多多练习不在话下,不过书作《Water for Coffee: Science Story Manual》共同作者、俄勒冈大学计算材料与化学副教授 Christopher Hendon 就认为,冲调者还需同时驾驭化学与物理原则,除了咖啡生豆质素,水温、水质、颗粒分布、水粉比例、用时等变数都会左右杯中物最后的味道。要冲好咖啡,就要学会掌控这些变数。 一 […]

香港:不让人打卡的咖啡店

朋友在西营盘的咖啡店 Detour 开业 1 个月了,我催速他快点建立 Facebook 专页、Instagram 帐户、Google geo tag 等一大堆让人可以找到他们的网上平台,他耸耸肩说:“我不想吸引只来打卡的人。” 他来自伦敦,可能不太懂得香港的“国情”,打卡几乎是去咖啡店的唯一原因,光是做咖啡怎么够啊,还要卖一些抢眼球的甜点、店内砌一些拍照的位置,才能够突围啊!可是他顽固硬颈,在店内卖的酥饼出品自跑马地的小型面包店 Proof,都是手工制的包点,我吃过,一看到那个肉桂卷我就知道是 Proof 的出品,知道是全港最好,但是在“相机食先”的准则下,似乎不能过关。他甚至刻意不做 La […]

方舟子:喝咖啡能防癌还是会致癌?

咖啡是消费量仅次于茶的饮料,全世界一天要喝掉16亿杯以上的咖啡。 现在经常能看到喝咖啡能够防癌的文章,比如有一个健康科普写手写的《那些广为流传的抗癌方法基本上都是错的》在网上流传甚广,文中在列举了各种错误的抗癌方法后,作者也建议了一些预防癌症的办法,其中一条是喝咖啡,因为据称每天喝咖啡能降低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喝得越多(每天三杯以上),降得越多。据说这是因为咖啡中某种或某些抗氧化物有抗癌效果,与咖啡因无关,因此喝去咖啡因的咖啡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咖啡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其实咖啡与癌症的关系,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最初咖啡不仅不被认为能防癌,还被认为能致癌。这主要是因为咖啡含有一些物质在动物实验 […]

无法浓缩的咖啡美学:胶囊咖啡机里没有爱世界的温度

记得多年前,纽约苏活区出现了那家使用好莱坞巨星代言的某大品牌咖啡店,贩卖着新兴的胶囊咖啡机。我和朋友走进去,看着一台台精美却要价不斐的咖啡机,心里 OS:“这应该是有钱人或是上流社会才会买的吧?把一杯咖啡浓缩到一个塑胶盒子里,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后来,忽然,身边许多人家里都出现这种机器了,可是我却从未有过购买这种咖啡机的念头。 为什么?我这种能躺就躺的人,胶囊咖啡机应该是最棒的选择了,既不用磨豆子,也可以节省我需要“站着”的时间,又不用每泡一壶就要清一壶咖啡渣。而且胶囊咖啡还有很多不同的口味,不用担心买了咖啡豆却来不及在它坏掉前喝完,可以放很久。咖啡也是许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台北还曾 […]

和咖啡的不解之缘:怀念有人与我对望喝杯黑咖啡的日子

成长过程中每一段时期的记忆总是会和某种饮料紧紧联结着。水果牛奶,波蜜果菜汁,绿奶茶,鲜奶茶,却只有咖啡一直陪伴我到今天。 第一次接触咖啡是小小孩的时候,印象中应该还没上小学吧?那时全家人和外公去四舅公家做客。晚饭过后,大人开始泡起了咖啡,加了奶精和糖的咖啡看起来很像我最爱喝的奶茶,然后我就在外公的怂恿(外加看好戏)之下咕噜噜的喝光光了。结果换来的是整晚的彻夜未眠,还一直叫外公起床放卡通给我看。后来有一阵子妈妈也常买雀巢三合一咖啡,其实妈妈不太准我喝,但我有时会自己偷偷泡来饮用,就此开启了我和咖啡的不解之缘。 上了音乐院后,最初因为学校餐厅会把装满牛奶的放在收银台后面,所以每天早上我会去买一杯2 […]

咖啡瘾史:谁将咖啡带到了新世界?

在1700 年代的欧洲,咖啡的消耗量很大,当时已经存在着供需应求的问题。据说在 1600 年代晚期,路易十五(Louis XV)每年为女儿花在咖啡上的费用就高达一万五千多美元。到了1740年,咖啡的价钱降到一杯只需五十分钱,就连无业游民也付得起,显示咖啡已经在欧洲殖民地的三个大洲繁荣兴盛。 当初,第一个将咖啡偷渡过海的是巴巴.布丹,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咖啡偷渡事件发生在 1616 年,当时有一位荷兰船长布洛克(Pieter vander Broecke)从麦加偷了十几颗咖啡树,种植在爪哇,也因此使咖啡的别名从摩卡变成摩卡爪哇(Mocha-Java)。还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1720 年,当时 […]

第六次生物大规模灭绝:咖啡、巧克力、薯片以后可能没得吃了

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迫在眉睫,分析指出,人们日常购买的薯条薯片、咖啡和巧克力供应都恐受“大灭绝”影响。 香港《文汇报》援引英国《卫报》报导,研究组织“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昨日发表研究报告,警告“第六次生物大规模灭绝”已开始,当中包括作为人类粮食基础的动植物,促请国际社会关注农业生物多样性,引入新品种食材,应对粮食危机和穷人营养失衡问题。 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总干事塔特怀勒引述报告指出,有证据显示,大量供食用的农作物濒临绝种,若果只依赖某几种植物和动物作食物来源,人类将危在旦夕。 目前全球3/4的粮食主要是由12种农作物和5种动物构成,一旦它们受疾病和重大害虫问题冲击,很可能导致严重饥荒,19世纪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