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芬兰人为什么爱喝咖啡?也许是因为能打破僵局

芬兰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爱喝咖啡的民族之一,每个芬兰人爱咖啡的理由各不相同。 艾尔雅·考霍宁(Erja Korhonen)一说起咖啡,就滔滔不绝。身为一名电视剧编剧,她承认每天早上不喝两大杯咖啡是根本没法开始工作的,而且她的咖啡要以典型的芬兰方式冲饮,即加一点点奶,但不加糖。“我喜欢喝了咖啡之后的感觉。”考霍宁说道。她还说自己对咖啡的要求是相当挑剔的。 芬兰咖啡通常用轻度烘焙过的咖啡豆制作,喝起来有点酸味。不过如今风味也逐渐多元化了,芬兰咖啡生产商和遍地开花的咖啡文化迎合各种口味偏好,从清淡到醇厚一应具全。 据国际咖啡协会(ICO)2009年的数据统计,每个芬兰人每年消费咖啡12公斤。芬兰因此成为 […]

民主湖畔的咖啡馆

重庆大学老校区的民主湖畔,不知何时新开了一家咖啡馆。安静地隐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教学楼等恢宏大气的建筑物的一隅。绿树掩映之中,万丈红尘之外,与世无争,端庄静雅。 咖啡馆不大,约三四十平米的店面,漆成深红的橡木雕花桌椅厚重古朴,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简约大气,靠墙一壁书架,整齐排列着政治、哲学、经济、文化方面的经典学术读物,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福柯《词与物》,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等等,也有本校教授们捐赠的自己的学术著作,还有文学书籍陈列其中: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等等,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侍应生一律洁白的衬衫,头发修剪得整洁清爽,脸上的笑容如晨露一样干 […]

心灵捕手、咖啡和娱乐:咖啡馆在布拉格的多重角色

一八八一年,巴黎“黑猫夜总会”(La Chet Noir)在蒙马特小丘上开张,灯火辉煌。 过着波西米亚夜生活的“黑猫”桀傲不驯,在此川流不息的艺文创作者包括年轻而尚未成名的毕卡索、忧郁而右耳仍健在的梵谷,薄绿色的苦艾酒热吻创作者的血管,舞台表演与美学的议论炽烈,召唤众人的缪斯女神,新的艺术流派遂在黑猫眼底风生水起,如花粉传播般飘散在欧洲大陆。 无独有偶,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接管布拉格之前,当地咖啡馆扮演的角色相当类似于巴黎左岸的“黑猫”,具备沙龙、夜总会、艺文具乐部的多重功能,捷克知识分子与艺文人士长期在咖啡馆看戏、朗读、辩论,甚至跳舞。之后在政府思想控制最严苛的那些年,幸存的咖 […]

在咖啡馆的角落里看日常风景

角落的位子,是我最喜欢的。理由很单纯,通常不受干扰,服务生走动的脚步声、桌间人情话语听来也会淡远些。每次去,我总喜欢选择在那里安顿自己(假如没有人比我捷足先登),翻翻书报杂志、喝喝咖啡,或者随意写点笔记什么的,也许会有短暂时间是放空。但只要落座片刻,咖啡上场, 我便感觉自己好像身心开始苏活起來,于日常风景,也增添了几分不同的情味。 譬如四季恒存的建筑群,譬如春荣冬枯的荷花池,譬如蓊郁森然的大树们, 和那些惯看的人来我往…当我安静下来,那些风景反而都动了起来。窗外的建筑群,终年素朴典雅的面容,规整齐一得有点单调,在那咖啡香沁的柔化下,走进我心眼的,除了建筑线条还有澄蓝的天空和悠缓自在的闲 云,看 […]

咖啡爱好者必读:AA是个什么东西?

肯亚AA、辛巴威AA、桑比亚AA、乌干达AA、巴布亚新几内亚AA、印度马拉巴AA… …看看这些有生产咖啡豆的国家,国名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通点,国名后面都有AA,AA代表什么? AA是咖啡豆的分级代号,其实肯亚最高等级的豆子是AA+,AA+等同于AAA,但是AAA是何等的品质呀,较低海拔的庄园将咖啡豆分类到AA已经很了不得了,非轻易,不会有庄园臭屁到将咖啡豆分类到AAA的,所以市面上AA+的豆子自然是少之又少了! 这个分级制度是英国制定的,曾经被英国殖民且有生产咖啡豆的国家,他们咖啡豆的分级大部分都沿用英国这一套;玻利维亚虽然不曾被英国殖民过,他们咖啡豆最高等级也是AAA,但是玻利维亚的豆子 […]

沈志方:酒茶烟咖之徒

喝茶饮酒人人都懂,烟咖者,可不是抽烟的“ㄎㄚ”,乃香烟咖啡之缩写也。 1、我说,喝酒这码事儿啊…… 读中文系时最向往“放胆文章拚命酒”,竹林七贤、饮中八仙若手中无酒成何体统!李白无酒还像话吗?杜甫“牛肉白酒,一夕暴卒”,死的多诗人!若辗转哀号于肿瘤病房,哪配得上诗圣! 行年渐长,发现“放胆文章”与“拚命酒”真是两码事,“放胆文章”净是满纸慷慨空言,而“拚命酒”后,只剩睡觉或闯祸! 喝酒的快乐全在陶陶然,豪迈慷慨,一杯在手,天下我有!眼中无人不顺眼,无事不可爱,引酒入唇,唯愿此刻长留! 但好酒友难寻,有人酒杯沉重如喝毒药,一小时能喝一杯!有人平日严峻如训导主任,喝了两杯更兼殡葬礼仪师!有人醉后会 […]

Andy Tsai:为什么阿姆斯特丹除了运河和单车外,也是欧洲文青咖啡的翘楚

一般人对阿姆斯特丹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它们纵横交错的运河,四处都是的自行车...呃,红灯区和大麻(人家毕竟两样都是合法的嘛)!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座迷人的城市现在在欧洲其实也是第三波咖啡店的翘楚。在欧洲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被第三波的咖啡浪潮扫到,所以在欧洲喝咖啡真的要碰运气。咖啡不可貌相,运河之水不可斗量,阿姆斯特丹现在的咖啡文化真的是相当蓬勃,已经成为欧洲第三波咖啡的重量级城市。 这都是近年来的发展了。早年阿姆斯特丹所谓的“咖啡店”其实大多兼作卖大麻的店,所以对去阿姆斯特丹的外国游客来说,上“咖啡店”指的其实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不过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已经完全改观了。现在阿姆斯特丹的文青咖啡绝对会让 […]

快乐的人看书并喝咖啡

《快乐的人看书并喝咖啡》,看到这本书名,熟悉我的朋友都会心一笑,觉得在说我。 在过去当记者的时期,几乎每天都会去咖啡馆,一边喝咖啡,一边写稿、看书。朋友们笑言我是喝咖啡饱的女人,把上咖啡馆形容为我去“巡视广告业务”。 其实,法国临床心理学家阿涅伊丝马丹写的一本《快乐的人看书并喝咖啡》,故事内容并不快乐。 “快乐的人”是一家文学咖啡馆的名字,不是人。书里的女主角黛安和同志好友菲利斯合股经营“快乐的人”文学咖啡馆,有一天一场车祸夺去她的丈夫和小女儿的生命,使得她变得消沉封闭,拒绝与外界联系,也无心经营“快乐的人”。直到有一天她决定离开巴黎,到丈夫生前想去的爱尔兰,却在那里被温暖的人情触动,逐渐从哀 […]

朱芳文:精品咖啡忙与茫之用机器替代人工

上海咖啡展上见到这款台湾产的全自动手冲设备(暂请忽略全自动和手冲之间的矛盾),有七种冲煮方式,可以同时间冲三壶咖啡。估计单价在7、8万人民币左右。 厂商准备采用的经营模式是租赁给咖啡馆,听起来挺有钱途,不过,后面又加了一句,必须要买他的咖啡豆。 早期(1990年代),台湾来的咖啡前辈在上海做意式咖啡机的租赁,把机器放进企业的办公室,作为员工福利,按月向企业收费。这样直接通过咖啡机,就实现了理想的从豆子到杯子的咖啡消费模式。 苦恼的是,规模很难做大。主要是因为办公室的咖啡消耗量有限的很,配送频次成了硬伤,同时咖啡机的坏损或者停摆,也时有发生,虽然很多坏损都是人为因素。比如一旦超过预期的等待时间, […]

詹宏志、杨泽:咖啡馆的相对论

创造者,办公室不是关键,他们很多人(譬如作家)根本就没有办公室;但他们需要一个可公可私的场所,一种有私人场所的归属感,加上一点公共空间的社交性,更重要的,他们需要一种“自由感”洋溢的不特定集合之处,这就解释了咖啡馆为什么会变成文化触媒式的风云之地…… 一个客人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 ●杨泽: 洪致(编按,洪致为詹宏志早期笔名),咖啡馆在台湾已悄悄变成新的城市传奇。 在快速都会化的过程里,岛上城乡长得越来越像,和其他“四都”比起来,天龙国,倘有特色,也许就是咖啡馆还是多些吧。社区老店外,新开的小店越来越多,几乎有眼花撩乱之感。 不免想起,九○年代中,移居维也纳的上海作家张耀在台北出了好几本书,第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