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好者说

为什么作家总离不开咖啡馆?

一 澳洲的华文作家不知有谁爱去咖啡馆,反正知道悉尼的一位才女作家千波最爱去。这有例为证:1997年、1998年我两次去悉尼,她都邀请我去喝咖啡。记得有一次是从唐人街的一家中国书店出来,带着我和朋友,三绕两拐,就来到一个挺古老且挺有艺术氛围的咖啡馆,看着她进店和要咖啡的熟稔程度,我断定她一定是这里的常客。之后,便是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到一本她著述的《旅澳随笔》,果不其然,她在里面大谈咖啡,大侃咖啡馆,并直言喝咖啡已经是她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熟悉的那句作家戏说:“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读来,有点近似于“绕口令”,但艺术家与咖啡的关系,显然已是亲密无间 […]

一个拘谨的纵欲者的炼咖啡术

像一个拘谨的纵欲者,我每天都要喝三杯咖啡。虽然是难以割舍的口腹之欲,但其实更像生命一个华丽而感伤的隐喻。 第一次听到咖啡,是从乡下搬到城市,小学二年级的一堂画图课上。 我想向隔壁同学借一支“牛粪色”的蜡笔,而被他皱眉指正:“什么牛粪?这叫做咖啡色,真是土包子!” 在陌生而令人惶惑的都市,我羞赧地记住它怪异的发音,并悄悄将它和在乡下看惯的牛粪联想在一起。 第一次看到咖啡,是在台中自由路一家餐厅。 每次从繁华的闹区走回城市边陲的寒伧住家时,总是看到“楼上雅座,咖啡西餐”,画有三缕轻烟的杯子以及刀叉的店招。从路边抬头仰视,可以看到优雅的男女在喝着应该是咖啡的东西。我神情漠然,觉得那个世界遥远得如同冥 […]

杨启刚:咖啡情怀

“咖啡?”甜甜的微笑,她问。 “蓝山。”淡淡的微笑,我说。我喜欢产自牙买加蓝山山脉的蓝山咖啡,咖啡因含量低,口感顺滑香醇,将咖啡中独特的酸、苦、甘、醇味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优雅的气息强烈而诱人。 咖啡店的玻璃窗好像都是咖啡味的。夏日的早上或者下午,坐在光圈偏小的阴暗面,望着窗外透过玻璃能看到的咖啡色的天空,和淡淡咖啡味道的白云——这边一块是摩卡味道的,那边一块是巴西咖啡,这边这一点小小的是一块遗漏在嘴角的方糖——那边咖啡店的格子裙姑娘是什么味道?﹖ 那些年在北京的时候,我在三里屯曾经每天喝一杯咖啡。开始喝咖啡之前,我都要先喝一口冷水,然后再喝上一口冰水,它能让咖啡的味道鲜明地浮现出来,让舌头上 […]

台湾光复后三十年文人与咖啡屋窥探

每逢冬日,是气候的关系吧!心中便是多生一分忧郁。充满阳光的台北街头,太阳非但晒不去那份忧愁,暖暖的气温,反倒让忧愁像加了酵素的面粉一般,发涨了起来。1984 年 12 月,我独自走在高楼大厦栉比鳞次、车辆拥塞、人声鼎沸的市区,寻访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多年前,文人雅士会聚的咖啡屋,心境越走越是荒凉。 朝 风 中山堂对面,中英大药房的楼上,是“幸福咖啡餐饮”,在楼梯口就可以听见播放着西洋流行老歌,不必上去了。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朝风咖啡屋”便在这儿。 朝风究竟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已不可考。张继高记忆,1949 年底就有了。 台湾光复后不久,物资缺乏,朝风的摆饰很简单:一个长方形的空间,火 […]

洪荒:礼物

离婚七个月了, 你开始觉得这是一份“礼物”。 或者, 应该说,你决心把它当礼物, 而它终于越来越像礼物。 你必须继续下去, 我无法继续, 我将继续。 ——山谬贝克特 脸书营运长雪柔桑德伯格《拥抱B选项》第一章一开始就引用《等待果陀》作者这句话,心碎而坚毅。桑德伯格夫妻恩爱,先生却突然在度假饭店的健身房倒下,英年猝逝,雪柔在哈佛心理学教授及亲友协助下,从悲伤、孤绝到重生。当人生A计划一夕被上帝撤案时,你必须拥抱B计划。 那阵子,你每周一哭,女儿推荐你读那本书,她建议你们一起练习书上说的正面思考,每天晚上在家庭line群组记录今天最值得感恩的三件事,她在百忙之中带头做。刚开始,你觉得很别扭,寻常生 […]

韩怀宗:威尼斯点燃欧洲咖啡火苗

16世纪伊斯兰教世界在惊涛骇浪中完成咖啡世俗化。这股咖啡激情于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初,通过威尼斯商人、外交官、植物学家和出版物,“传染”给欧洲人,迸出灿烂火花。阿拉伯的波斯猫、郁金香、服饰和文学,也在此时期随着咖啡香一起飘进欧洲,丰富欧洲人的生活美学。咖啡馆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荷兰、德国遍地开花,逐渐取代酒吧,一改欧洲人酗酒恶习,挥别昔日烂醉如泥的颓废,欧洲人变得更优雅。 咖啡香与咖啡因带来神智清醒的欧洲,举凡文艺、哲学、音乐创作、革命思潮、证券保险业、男女房事,都因咖啡加持而更丰富多元。可以这么说,有了咖啡馆,文艺复兴的续航力更持久,后坐力也更可观。巴赫、贝多芬、巴尔扎克、伏尔泰 […]

越南咖啡与菊苣咖啡的身世之谜

越南咖啡,众所周知是糖尿病者需要远离之物。而在美国新奥尔良,亦有一款牛奶咖啡闻名于世,味道偏苦,而且加入了颇为另类的原料,菊苣(Chicory,又称苦菜)。如果咖啡有血缘亲疏,而不计产地,越南咖啡和新奥尔良的菊苣咖啡,应属同宗。 到底是谁发现将菊苣当成咖啡替代品,这问题已无从稽考。不过,在 17 世纪,欧洲人开始迷上咖啡,但基于来货数量有限以及教廷禁令,其时不少人都倾向选择更经济实惠的做法,就是混合各种替代品如大麦、小麦,再配调出类咖啡饮品。当中,有人发现与原装咖啡味道极为相似,最为绝配的一种替代品,是菊苣的根。 不过,菊苣咖啡的风行,则有赖 200 年前的欧洲战争以及一位名人,法国皇帝拿破仑 […]

韩怀宗:郑和暗助咖啡世俗化

就饮料史来看,茶叶远比咖啡发展得早,也更顺利。茶艺对咖啡世俗化是否也有带头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明朝三宝太监郑和是伊斯兰教徒,于1405至1433年间7次下西洋,最远航抵红海滨的也门、索马里和肯尼亚。NGC国家地理频道曾报道,肯尼亚附近的小岛至今仍住着郑和下西洋时,舰上官兵在非洲留下的后裔,岛民甚至展示明代的陶碗、器皿以为佐证,这为茶与咖啡曾在历史上交会,留下浪漫联想。 研究咖啡史的西方学者近年也注意到郑和航抵中东对咖啡普及化的影响。从时间、地点与杯具来看,两者可能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郑和航向中东的时间约在15世纪中叶以前,比咖啡开始世俗化早了将近半世纪。这段时间提供中国茶艺足够的酝酿期,同时期 […]

教你做杯好咖啡:决定咖啡品质的六大要因

萃取美味咖啡的过程,就像一段永无止境的漫长旅程。既不能忽略任何一项因素,也不会因为特别强调某项因素,就能发挥出最佳风味。唯有透过不断的准备与努力,尽力取得平衡后,才能产出优质的咖啡。 当然,为了喝到高品质的咖啡,需要经过将栽培及收获过程完善的生豆,选用合适的机器以相对应的技术来进行烘焙的过程。而最后,能兼顾到研磨过的咖啡及萃取浓度,并取得最佳平衡的萃取过程才是真正的关键。在这里,比起生豆→烘焙→萃取过程的相关背景知识,我更想将焦点放在对萃取过程有着极大影响的水身上。 咖啡萃取物是由水中的80%水溶性成分及其他香气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聚集起来后,能提升咖啡的香气(aroma)、味道(taste) […]

李清志:网红的品格

最近前往一家新开幕试营运的咖啡馆,试图寻找一个可以安静写作的角落,咖啡馆利用自然花草妆点空间,创造出独树一格的美丽氛围,因此吸引许多“网红”前往拍照取景。 咖啡店一开张,就涌入许多女孩子,她们忙碌着搔首弄姿、摆弄桌上的餐点与咖啡,非常努力与专注,完全无视周围其他客人的存在,为的就是在IG上po出美美的照片。没多久整间咖啡店陷入一种忙碌摄影棚的奇怪情境,完全没有咖啡店的安静与沉稳,害得我有如误入丛林的小白兔,赶紧喝完咖啡,带著书本与电脑夺门而出。 “网红”是IG世代盛行的名称,而“网红咖啡馆”也是这几年随着“网红文化”应运而生的空间。社会上对于“网红”这个名词,多存在着贬义与嘲讽,说某个女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