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栏

年轻时我曾着迷过的咖啡杯

在没创业的二十年前,我是一个单纯的上班族。过去的大街小巷不像现在到处有喝咖啡的地方,品味咖啡也还没成为大家日常生活里的休闲。那时,我最喜欢用美丽好看的咖啡杯,在家里或办公室里喝咖啡,就在端送至嘴边、鼻尖品尝咖啡的片刻,简单的幸福温暖和满足感受便会涌上心头。 我喝咖啡喜爱用美丽的咖啡杯来搭配,犹如一张画得找一个适合的画框一般,除了视觉加分更显出相得益彰的美感。咖啡杯盘我倒是极少成组成套的买,只需挑选一组中意的就好。为什么不买“对杯”?或是一组里面装了5、6个的那种?一来是先生不讲究喝咖啡、也不一定非得用规定的杯子不可,他用茶杯或不锈钢杯、马克杯一样能喝咖啡。先生认为“咖啡杯”和“喝咖啡”之间是没 […]

卢非易:咖啡虽苦 但苦东西更要与好友分享

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别是奶茶。萨吉亚提雷的电影里处处可见。英国人设东印度公司,最大宗产品就是茶,加尔各答和孟买既是转运地,当然也喝茶。不过印度茶比英国甜得多,奶味又重,简直不像在喝茶。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关。印度馆子里的甜点和中东糕饼店的甜食,不仅做法像,而且一样甜得叫人没法下口。 其实印度人也喝咖啡的,咖啡从埃塞俄比亚开始,沿着印度洋传至中东和印度,时间远比茶传到英国要早。到现在,南方印度还喝着咖啡。这或许和产地有关,咖啡算是热带植物,必须又热又湿,海拔又高的地方才种得出好咖啡,难怪哥伦比亚、巴西的咖啡举世闻名。 南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也出咖啡,可惜质地差一些,可能是产地海拔不够高。 […]

Andy Tsai:胆太肥了!居然还有人敢骑到蓝瓶子头上卖咖啡

蓝瓶子从旧金山红到东京去,现在已经成为咖啡迷到东京的必访行程。它们自从在2015年进入日本市场,在清澄白河开了一家分店之后,短短的时间内势如破竹。中间虽然经历了和旧金山甜点烘焙一哥Tartine Bakery短暂的“婚约”和“离婚”,让也正在布局日本的Tartine Bakery和蓝瓶子组成梦幻球队的计划破局,可是这完全不损蓝瓶子的威力,一年之内已经在南青山和新宿又开了二家分店。 北加州是美国第三波咖啡的发展重地。蓝瓶子虽然起步得早,在美国之外的名气大,可是这不表示北加州就只有蓝瓶子一家的咖啡可以喝。光在旧金山一地,和蓝瓶子平起平坐的的咖啡店不在少数。现在在旧金山以外虎视眈眈的更是不少。其中这 […]

金大佛:纽约最难忘的咖啡味

跨年前夕,一个人拎着大行李箱飞往纽约,展开万里寻友之旅。 我们事先相约在某地铁站碰面,好友L特别叮咛在我抵美后发个讯息给她,好让她盘算该何时出发和我喜相逢。 前往见面的地铁站前要先转两次车,这对擅长冒险的我不算难事,倒是我的手机却怎样都连不上机场和地铁站的WIFI让我深感困扰,偏偏我的班机还提早降临纽约,若没即时通知L,恐怕我只能杵在地铁站吹着冷风痴痴盼着她来临。 在经历无数次连线失败后,我不得不采取L提议的下策,但我没料到“借电话”这简单的动作在纽约执行竟这般困难。 首先,我在机场向一名黑人女警借,我想一来黑人很热情(至少我在旧金山碰到的黑人如此),二来又是人民保姆肯定没问题,结果她叫我去商 […]

白先勇:明星咖啡馆

“明星”大概是台北最有历史的咖啡馆了。 记得二十年前还在大学时代(1950年代),“明星”便常常是我们聚会的所在。那时候,“明星”的老板是一个白俄,蛋糕做得特别考究,奶油新鲜,又不甜腻,清新可口,颇有从前上海霞飞路上白俄西点店的风味。二楼陈设简朴,带着些许欧洲古风。那个时期,在台北上咖啡馆还是一种小小的奢侈,有点洋派,有点沙龙气息。幸而“明星”的咖啡价钱并不算贵,偶尔为之,大家还去得起。 “明星”在武昌街,靠近重庆南路,门口骑楼下有一个书摊,这个书摊与众不同,不卖通俗杂志,也不卖武侠小说,有不少诗集诗刊,也有《现代文学》,那便是孤独国主周梦蝶的诗之王国。周梦蝶隐于市,在车马喧嚣中,参悟到明年髑 […]

陈淑瑶:一间跟我一样沉默不言的咖啡馆

一阵子没去,竟然有点想念,上次离开在过年前的冬日傍晚,没有桌灯,一个手电筒似的探照灯拴在头顶上,下午四、五点天光暗淡便感纸字泛黄,一本书在小方桌上移来挪去,渴望多接点光,且那光要能合乎眼睛使用,两种需求交错,使人焦虑起来,坐不住了。 没有咖啡瘾,更没有咖啡馆瘾,上咖啡馆从来都是朋友带路,我喜欢他们手上有很多筹码似的,先来探询同行者的偏好,而我总无法提供任何值得参考的意见,在约定前或入座后听他们喃喃诉说这家的好处那家的好处和坏处,以及他的考量,很体贴的都是以对方为考量对象。 如果他们对其他咖啡馆的描述有某一部分引起我的好奇,我也不宜表现得跃跃欲试,免得他有选错地方的感觉,他还是看出来了,或者他其 […]

艾小羊:咖啡馆里坐满了被大雨憋坏的人

咖啡馆的读书会在雨中进行,我每次的开场白,都是感谢大家冒雨前来。    在这样的大雨天,一间咖啡馆坚持营业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让那些在雨中坚持去喝咖啡的人,不跑空吧。    咖啡馆厕所顶部漏水越来越严重了。    从今年春天的雨水开始,先是有一处浸水的印子,随着一场又一场的雨,它像成吉思汗打下的版图,越来越大,终于开始滴答滴答地漏水。    工人来了很多次,也换了几拨儿工人,每个人都说着相似的话:要等房顶完全干燥,重新做防水,做完以后也要保证至少3天不下雨,一前一后,要有10天左右的晴朗才可动工。    于是,从春天等到了夏天,以为夏天的雨水能少一点,没想到武汉提前入梅,并且这场梅雨一下,好 […]

叶一南:再喝十八杯咖啡,才确信意大利不再是咖啡标杆

过了四年,终于自觉做齐功课,可以写这篇文章。 事情是这样:四年前去欧洲旅行,途经米兰,停了两天。在这两天,喝过两次意大利咖啡,一次在街边小店,一次在大街游客区的华丽饼店咖啡室。两次的经验一样,失望。没为意,以为可能只是碰巧遇上,可能是游客区的关系,毕竟意大利咖啡有名,现代的espresso 咖啡机,也是在1884 年都灵市发明,这国家的咖啡,怎会不行? 先说明一下。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咖啡,在澳洲,1984年,那时候在一间咖啡室做服务员。老板是希腊人,他喜欢喝最原始的铜壶煮咖啡,煮得极黑,连咖排渣倒入杯中去喝。我试过一次,浓得厉害,头晕了几小时,以后不敢再试。咖啡室用的是意大利咖啡机,他教我们做c […]

詹姆斯・费曼:酸味的学问

一端出酸味(acidity)这个词,就能把专业咖啡人与他们的顾客区隔开了。身为专业咖啡人,我们会大量用上这个字眼,但我们试着尽量在业内讨论才使用它。 顾客本身耳闻或使用酸味一词时,十之八九都是把它当成一个负面的字眼在解读。他们听到“酸味”接着就会想到“我胃都痛了”。心里所想起的不外乎那些很呛的、令人不舒服的味道,但那些味道实际上与咖啡的酸碱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更确切的说,那些碍口呛喉的味道,反而是咖啡煮坏了,豆子放久了,或劣质豆又遇上草率烘焙这种雪上加霜的情形所导致而形成的化合物有关,这些化合物才是跟难喝直接相关的罪魁祸首。 我在跟顾客聊起酸味时,会试着运用像是明快、活泼、鲜明等形容词。技术 […]

墨瑞·卡本特:该不该反对往可口可乐里添加咖啡因

在全美各地,任何一个街角的超市或杂货店,冷藏柜里装的主要都是能量饮料。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怪兽(Monster)、红牛、巨星能量提升饮料(Rockstar)、Amp以及NOS,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十种的能量饮料,像是Gazzu、HyDrive和Neurosonic。 能量饮料是新窜起的时髦商品。红牛直到一九九七年才首次在美国销售,当时其他牌子的能量饮甚至连配方都还未研发出来。看着架上的这些饮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问: 这些罐装、灌有二氧化碳气泡的咖啡因传递机制,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大的改变? 但这么问可能会比较合适: 这些改变为何要花这么久的时间? 要更了解能量饮料,我们需要回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