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多讽刺啊!牛奶常常被歌颂,不断被推荐,但是严格说来,却不是特别值得推荐给成年人的饮料。相对的,虽然咖啡实际上能降低死亡风险,我们当中很多人却始终把咖啡当成毒药(尤其对心脏而言)。讽刺的高点也许在于,咖啡能保护我们不受心血管疾病的侵害。是的,你没看错:每天三、四、五杯咖啡对心脏很好,也对身体其他部位很好,特别是肝脏。除此之外,咖啡还能降低罹患不同形式癌症的风险,不只肝癌,还有乳癌和摄护腺癌。饮用咖啡还能减少糖尿病和帕金森症的风险将近30%。 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咖啡是如何发挥这个健康疗效,根据所有的预测,谜底也不会马上揭开。原因是,现泡的咖啡里面有上百个物质。让人惊讶的是,健康的效果不是或者不单单要 […]
咖啡,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因此有机会结交到很难得的朋友。 第一次到温哥华旅行的时候,巧遇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孩。 她从香港来,在温哥华工作时,认识一个身材挺拔高壮,长相俊帅的男友。交往几个月,才发现对方其实是有妇之夫。 但她深深地陷落在这一段感情中,不可自拔。既不愿意当第三者,却又没办法断然割舍。每次苦苦地期盼见面,但翻云覆雨过后,都是以争吵结束约会。 当时,我已经出版几本书,主题有关两性关系与人生励志。她自谦是我的书迷,要把握每一次在温哥华跟我见面的机会。每次约在咖啡店喝咖啡的时候,她像是在抢免费心理谘询时间似的,将她所有的人生故事对我倾吐。可惜,我在温哥华停留的时间不长, […]
艾米·沃尔夫森(Amy Wolfson)非常了解睡眠。永远精力充沛,顶着一头又短又卷的棕色头发的她,是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的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国家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成员,以及《女性睡眠宝典》(The Woman’s Book of Sleep)的作者。她花了许多时间研究睡眠。她的办公室位于山丘上绿意盎然的校园,可俯瞰马萨诸塞州伍斯特。我在那儿第一次与她会面。她告诉我睡眠被美国的文化所低估。“我们花费一生中至少1/3的时间来睡觉。”她说,“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睡不够。我对于大大小小的睡眠问题非常有兴趣。” […]
坐地铁少不免滑手机,看的都是惯常浏览的资讯网站 app ,由《纽约时报》到《华盛顿邮报》,再到《卫报》、《BBC》。如果还有时间,就看《立场新闻》、《端传媒》、《关键评论网》,偶尔看一下 New Yorker 、 Medium ,当然也少不了 Facebook 。看这些是多年在传媒业养成的习惯,现在的我实在不用看这么多,不禁叹道,习惯真是一件很强大的事。 这天坐车的时间算多,足以把整套读惯的资讯 app 刷一遍。然后问自己到底看了什么?有什么是“入到脑的”? 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早前在 New Yorker 看到 The Urgent Quest for Slower, Better Ne […]
早上太阳太好,所以要一个人去慢慢吃一份颜色缤纷的早餐。旅行的时候,有时就会这样想,反正时间突然变成了大把的,不妨浪费掉一点。能独自泰然自若地消磨时间,最是自在。 十多年前就已经爬满青藤的大房子,底楼朝向街口的地方,就已经开着一家咖啡馆。它就在八月之夏餐馆的街对面,从Pankow出发的有轨电车,过二十分钟一定轰隆隆地驶过这里。21世纪初建造的绿色地铁高架上,六号线每过十分钟就会进站,开往维尼塔站。Pankow始终是我之爱,交织着无数长长短短的回忆。 店堂墙上如从前一样挂着当日的报纸,奇异的是,那天的新闻版上竟然出现已经去世好几年的人的照片——迈克尔·杰克逊,一张沉入过去时代的脸。 “法式早餐。” […]
还在可娜的时候,我联络到了马修·葛尼欧,他是阿肯色大学运动与休闲健康学系的运动生理学家。我另外还联络了伊文·约翰逊,他是康涅狄格大学的博士候选人。这两个人相互合作,进行咖啡因的相关研究,这次也来到夏威夷,研究咖啡因对铁人三项选手带来的生理学影响。 葛尼欧头发浓密,看来十分年轻,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关于咖啡因对运动选手的帮助,他的态度非常明确。葛尼欧跟他的同事在2009年针对21篇有关咖啡因的限时研究,发表了一篇系统性回顾。大部分研究者主要将目光放在自行车选手上,有些人则研究长跑、划艇及越野滑雪选手,而这些研究的时限大多在15分钟到两小时。综观所有的研究成果, 葛尼欧发现选手们的表现在服用咖啡因后 […]
一道庄严的命令可能一瞬间会变成一个可笑的谬论。1808年,图卢兹商会发布公告:如果能发现重要药学物质(例如可治疗与预防疟疾的奎宁),或是生产出可替代人们已经习惯的果汁和咖啡的奢侈品,而同时既不降低饮品的质量,又不超过它们的平均价格,将受到奖励。 奖励政策下,很多医药产品,尤其是蔗糖,都顺利实现了更新换代,却只有咖啡走不通这条路。因为在法国找不到具备咖啡的两种主要特性的植物(至少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没人见过),既能让人生理上保持清醒,又能在烘焙时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三甲基黄嘌呤与乙醚、苯酚、糖醛生成的化学公式为C8H10N4O2的化合物只能在赤道附近温暖、潮湿和松软的土壤中生长。所以,当法兰西皇帝拿 […]
人从来就不是理性的动物,我们生命中那些我们认为很理性的决定,大多数其实是不理性的。 就拿买车来说好了,在行销领域里,车子、房子这一类的耐久财,一向被视为较为理性的消费决策。但若回想一下,你在展示间签下合约书的那一瞬间,脑袋里思索的想法或是画面,真的是较为理性的吗?若是真的理性大于感性,世界上就不会有“超跑”这种东西了。 有趣的是,支持着人类做决定时的运算机制,理性感性的进场退场,往往不是脑袋而是心,心里装载的是满满的情绪与感受,而这些情绪与感受就是人性。 人类历史几千年,进化改变了生活,生活加速着进化,但不管人类社会如何进化,人性却不曾有什么巨大的改变。就像是:妈妈在遇到危机时,仍然会凭空生出 […]
大家来评评理,付上三、四千元住一晚五星饭店,咖啡比 7-11 更难喝,这是什么道理?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入住五星酒店,那早餐桌上的咖啡,比房间内胶囊咖啡机的更差,明明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咖啡机所出的咖啡。天晓得哪里出现问题,是一开始就觉得咖啡只是其中一种饮料,餐饮部无人在意,将货就价,按本子求其买?还是没有人的舌头留意到,咖啡其实不一定要像“香炉水”一样,味道如炭烤廿四味? 不止千禧世代的小孩,这个年头,大抵普通市民都懂得叫 Flat white,连我爸妈也懂得叫 Long black,大街小巷,精品咖啡店如雨后春笋,第三波咖啡浪潮开到荼蘼,精品咖啡,早已不是精英专利,更不是 Food snobs […]
伊玛目和他的僧人们第一次在寺中大口地喝着咖啡时,他们知道自己吞下的是什么灵丹妙药吗?不知道。因为科学界直到几百年后才给这种汁液起了名字。1820年,德国化学家隆格(Runge)第一次从中萃取出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以针状结晶的形态存在,形似鸟的白色绒毛和雪花,味微苦,无臭。 咖啡因不仅藏在咖啡树的种子里,还藏在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中,只是戴上了各式各样的面具,等着人们去揭开。也许地球上的每一棵灌木中都含有这种物质,苏丹人吃的可乐果中有它,南非土著布须曼人的蜜树茶叶中有它。生活在亚马逊地区的印第安人将瓜拉纳的种子烘焙后,也可以获取咖啡因。古老的巴西人将马黛茶——一种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