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1、咖啡果实自外至内可分六层,分别是外皮、果肉、胶质、羊皮纸、银皮、种子。不同处理法的差别,在于去除豆外包裹层方法的不同; 2、干式处理法 3、任何一层都不去除,直接把整豆拿去干燥,以阳光曝晒为主(有时以干燥机辅助),俗称日晒法; 4、湿式处理法 5、先去除外皮、果肉,再借助发酵消除胶质的黏性,然后以水把果胶冲洗掉,再拿去干燥。干燥过程通常利用日晒,有时也会使用干燥机,此法俗称水洗法; 6、半干式处理法,可分两类: 7、(A)去皮日晒法 8、去除外果皮、果肉及大部分胶质,不经过发酵,连同残留的胶质拿去干燥,此法俗称半水洗法; 9、(B)蜜处理法 10、去除外果皮、果肉但刻意保留部分胶质,以较缓 […]
与“双叟咖啡馆”相隔大概两、三栋房子外,位于圣日耳曼大道和圣伯努瓦街(Rue Saint-Benoit)的街角,“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同样是把桌椅直接放在路边。看来巴黎人喜欢汽车和机车的呛鼻废气。 我当然还是往室内坐,里面呼吸起来比较顺畅,而且可以闻到一缕飘散的传统气味。在挑高、富丽堂皇的墙上展示着曾发生于此的文学史。然而不仅有作家和思想家在这里往来,也包括了许多艺术家──我不属于时尚杂志的读者,虽然认为时尚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表征非常有意思。我曾经看过卡尔.拉格斐(Karl Lagerfeld)坐在“花神咖啡馆”的角落里。这名时装设计师虽然被形容为脱离现实和特立独行,甚至 […]
看完老电影《第三个人》的第二天,无意走进东安路的一家以为早已关张的大众书局,随手翻开的一本书,那一页的前两行,作者写道:“下午六点钟,我精神抖擞地现身在附近的小演讲厅,就像电影《第三个人》里的霍利·马丁斯一样。” 在电影中,霍利·马丁斯是个不知名的小作家,本想找份工作糊口,却不幸落入朋友设下的圈套。好在无论是被朋友利用,还是被情人误解,甚或被听众嘲弄,都不能阻止这家伙积极、勇敢地面对一切尴尬或不幸。 帕蒂·史密斯在“动物饼干”里的这段话,想表述的可能就是这种积极和勇敢,哪怕眼前始终漆黑一团。 翻到前面,又在“伊诺咖啡馆”里读到,“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并没有咖啡馆,但咖啡馆一直存在于我所看的书里,之 […]
四片扇叶在我顶上的天花板旋转着。 伊诺咖啡馆里除了墨西哥厨师和那个叫做查克的小子,放眼看去空空荡荡。查克端上我惯点的浓烤土司,一小碟橄榄油和黑咖啡。我窝在自己常坐的角落,外套和毛线帽都还穿戴在身。时间是上午九点钟,我是第一个到的人。贝德佛街上,正当这座城市甦醒时,属于我的这张桌子,就在咖啡机和临街窗户旁,给予我私密感,在这儿我可以缩返到自己的氛围里。 十一月底。小咖啡馆透着寒意。为什么这些风扇会旋转呢?我若盯着风扇够久,我的心也许会跟着旋转起来。 不着边际的写作没有那么容易! 我又听见那牛仔慢条斯理又不容怀疑的声音。我把他的话随手写在餐巾纸上。怎么会有人在梦里把你给惹毛后,还赖着不走?我觉得有 […]
随着咖啡的推广再加上咖啡本质上的演进,越来越多人懂得去咖啡馆点一杯对他们来说是精品的手冲咖啡。点了杯咖啡,菜单上说是精品咖啡,价格收个百来元(台币)甚至是几百多一杯。 但这手冲精品咖啡肯定只能是阿拉比卡品种,非阿拉比卡的是毒药,喝了一定会吐。产地的话蓝山,柯纳早已不流行,曼巴!? 你在跟我开玩笑吗? XXX艺妓才好,要原生种,要第几批次最好,竞标微微批次,微微微批次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超级神豆,不只是豆子要好,还得标上庄园,处理厂,处理法。最好名字不能太短,那个只标着非洲美洲亚洲都去死,这样写才标准–真南美洲哥伦比亚共和国 圣徒阿里欧 Finca Santuario 爱情不是灵药是毒药 NO.78 […]
节气过了小暑,这年也过了一半。 回来台北后,也跑了众多咖啡馆,不管新开,旧爱,亦或是改头换面选了新址再开,多样貌的蓬勃发展,实在替台湾咖啡叫好。别说第三波的咖啡世代,台湾的精品咖啡早就不再只是追求风土,关心庄园而已,多元化的触角早就踏进你我生活圈,融入社区,走向消费者了。 当然咖啡世代在走,还是有着潮流变化,如果说2015到2016是独立咖啡馆的蓬勃发展期,那2017年换是个新的转戾点。我观察到了2017年六个咖啡潮流现象,或许不只是咖啡圈,整个餐饮界都会有同样的趋势。 一、小坪数与外带吧的兴盛 撇除连锁店一直以来都有不少比例是小坪数外带吧,2016下半年到2017年开始,小坪数的独立咖啡店不 […]
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问这种问题的人,未必对“什么是有机咖啡?”感兴趣,他们真正关心的,其实是“有机咖啡是否比较安全,比较美味?”,所以我想广泛地谈谈有机咖啡。 有机咖啡,是以有机农法所生产的咖啡。要弄清楚有机咖啡,得先认识有机农法(organic farming),这个起源于1924年的概念。 1924年,一群关心农业发展前途的农民,求助于当时在德国享有盛名的Rudolf Steiner博士;Steiner随后发表一系列有关农业之生态与永续(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agriculture)的演讲,提倡以不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方式,增加土壤肥 […]
一、中都咖啡总鉴 上一次接触台湾咖啡是2015年初,印象并不深刻。因为我知道就算好喝也买不到。 想不到一枝笔,把我跟这个对很多香港人来说是咖啡启蒙的地方再一次联系。上一次去,是咖啡馆猎奇,而今次,则是去为当地生产者尽绵力。 出席各式国际生豆评审活动不觉多年:跟陌生人同房、以冷水洗澡、食不知味、舟车劳顿、很多不同的待遇也试过。台湾这趟规格很高,反映主办方及当地政府对咖啡生产的重视和决心。他们邀请了来自中章投苗等地区咖啡参加,当中不少是星级咖啡农与及曾获奖者。 官方海报设计以水墨画描绘接力赛健儿的形象,去表达咖啡也是“种子到杯中”环环相扣的一场接力。甫一扺达比赛场地、依山而建的民宿“山沐斯达”,便 […]
近年热门的餐饮店家似乎都在贩卖“噱头”,可能是餐点的造型讨喜,抑或吸睛的装潢引人入胜,好不好拍照成了时下年轻人是否前往的首要考量,食物的本质好坏反倒不是重点。 当然,身为年轻族群一员的我也会跟风打卡名店,但那些店往往也同时在我的“一次性消费”名单内。反倒是某间我常去的咖啡店,不曾见过博客们出没,老板也没有成立网络专页,但客人仍络绎不绝,甚至有港澳旅客特地前来朝圣,靠得全是口碑行销。 咖啡店离我家近在咫尺,但我在前年车祸骨折才第一次光顾,依稀记得初次踏入还有几分紧张,总觉得这是属于大人的咖啡馆,因为仅有提供黑咖啡,自然访客泰半都是年纪稍长、懂得品尝咖啡的行家。 这里宛如日剧《深夜食堂》翻版,只是 […]
吧枱里面出现了一位客人。 “用竹!不可用木!对,用腕力画十字!快转。不不,千万别造成漩涡!见到金黄色的泡沫层吗?偷偷告诉你,我已分析过网上几百条片段,冠军的致胜之道,就是泡要厚!让它浮着,别接触到水唷,否则做出来会很苦的……” 小店的特色,是客人可随便穿上围裙一展身手。今天技痒的,是一位本地资深咖啡发烧友。宅男深闺看日本动漫,他则沉醉于咖啡。他钻研咖啡时,宅男二字恐怕尚未面世,更何况是只出现了年多的本地精品咖啡运动。 “人人都怕细粉,又嫌小飞马台湾造。让我给你调调的话,它可是能跟日本机各有千秋的!上讨论区扒文啦,此话题已封存很久,你真慢!” 在众人的笑声中,我想起自己当初很多咖啡知识,也是从网 […]